項目介紹

丙年 聖家節  (2018年12月30日) 夏志誠主教

我曾聽過以下一個故事,有關兩父女的對話。

父親問女兒:「你愛我,還是愛媽媽多一些?」

女兒回答:「爸爸,請不要問這類問題,我同樣喜愛你們,哪有分別呢!」

爸爸說:「可不是!假若媽媽去超級市場,而我去公園散步,你陪我,還是陪她呢?」

女兒說:「去超級市場。」

爸爸說:「那即是說你愛媽媽多些了。」

女兒說:「不!我確實需要買些東西呢!」

爸爸又問:「若我去超級市塲,而媽媽去公園。你又會陪伴誰呢?」

女兒說:「我當然去公園了。」

爸爸說:「這很明顯是你愛媽媽多些了。」

女兒說:「因我剛已去超級市場了。」

真奇怪呢!一家人也出現這樣的比較。所以我很喜歡今天福音中的這句話:「耶穌的父母和耶穌一起上耶路撒冷。」他們是一家人一起去的,且是「又照節日的慣例」去。他們每年都會上去,今年也按照慣例上去。這是頗奇怪的事,就是每個家庭都有自己不成文的習慣,可能連他們自己也不會察覺到。快將冬至,雖然我的父母已離世多年,但兄弟姊妹仍會相約聚餐。席間最年幼的姪兒會在大家動筷前,禮貌地先「叫人食飯」。這個傳統漸漸已被遺忘,好像失傳了的,他的行動總叫我想起,在自己年幼時都是這樣做的,即由最年幼的家庭成員「叫每位長輩食飯」,其他人會待他「叫齊」所有人後,才一起吃飯,而不是各自起筷先吃。我不知道你們家裏有哪些習慣呢!有些習慣不僅是傳統而已,還包含着意義。「叫人食飯」是表達尊重,重要的並不是食物,而是與人的關係,於是「叫齊所有人」,才一起吃。那麼,吃飯變成了相愛的時刻。當然,有些習慣是不太好的,就可以改變了,例如以我的父親為例,我不知道甚麼原因,他必定要在六時半吃晚飯,即使我們長大後外出工作,也沒有改變。父親不會等我們回來,因為他認為六時半吃飯是家庭的習慣,所以他會先吃;相反母親很希望等待子女回家,才一起吃飯。所以,父親經常因此跟母親鬥嘴。現在因父母都過世,我們也改變了,大家有商有量才訂下聚會的日子。這說明有些習慣是需要改變的,有些則不用改變,但原則是甚麼?就是怎樣才能使團體的愛可以持續成長呢!那些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更彼此相愛,我們便把它保留下來。若已不合時宜、不合用,則廢除它。又例如:我知道,有些教友在彌撒後,就是家庭日,與家人聚會,這便是好的習慣。

聖家「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」,這不單是他們的慣例、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或習慣而已。他們上去。上去哪裏?上去耶路撒冷。耶路撒冷是位處七百多公尺高山上的聖地,而聖殿在山城上最高的地方,所以聖經用「上去」來描述。他們按照慣例,即是他們一家人常常參與這種宗教聚會,是一種信仰的表達。這有點像聖猶達堂的兄弟姊妹般,每星期都要「上去」,必須走一段頗斜的路,就算住在附近的,也要拾級而上。「上去」的另一個意思是「舉心向上」,即親近天主,這是多麼美麗的象徵。「一家人」,不僅是我們一家人,而且還有一個共同的目標——我們走向上主。我們按照慣例,時常都會做的——我們一家人都要親近天主。我們有否建立這習慣呢?在我們家庭生活中,有否這些共同的時刻呢?我們是需要有的。大家一起參與彌撒,或許因為家庭成員很熱心參與不同的善會而不能一起活動,或許有人已一段時間沒有參與。那麼,我們如何可以走在一起呢?若我們一家人共聚時,便要想想,若未曾有的,也應該開始,因為習慣是要由開始來建立的,並不是因為從前沒有就不開始了。若覺得重要、可以幫助家庭的,就應開始這習慣:一起祈禱。確實,香港人非常繁忙,不是每天都能做着相同的事。那麼,一星期一次吧!可以嗎?如一起閱讀聖經、聊天,不應僅說聲「早晨」,便外出了。如今,我們的確非常忙碌,沒有很多的時間可與家人一起談天說地,但大家可以商量,訂下一個日子或時間。我們為甚麼可以約朋友聚會,而不能約家人呢?可把日子先記下來。我明白這是很困難,有如「要上去」一樣,這總比「下來」的困難得多,下來較容易吧!雖然「上去」是困難的,但我們也應該「上去」,因為「那裏」是我們的希望所在,在「那裏」我們獲得幫助。

一個祈禱的家庭,並不代表是一個沒有問題的家庭,他們同樣會遇上問題,但他們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為甚麼?因為主是他們的一家之主,就看看「聖家」。今天是「聖家節」,應該以「聖家」為榜樣,「聖家」的家庭有沒有問題?有!當時耶穌不知為何走開了,害得父母們連日來四處尋找,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問題罷了。當找到耶穌時,怎麼樣?瑪利亞的表現真的很美好,很值得我們學習。她有沒有立即責罵耶穌?沒有,但也有質問他,當她遇到不明白的地方,便開口問個明白:「你為何這樣對待我們呢?」她不會把事藏在心裏。有時我們確實會收藏在心裏,認為不要向家人透露不開心的事,只分享開心的事。但大家要留意,若遇到不開心時,不跟家人們訴說,還可跟誰訴說呢?若其他的朋友都知曉你的事,但家人卻毫不知情,只能從別人那處聽到有關消息,他們的感覺會是何等的難受?難道一家人只可同歡樂,而不可共患難?「你只分享開心事,但你痛苦的事,卻不跟我分享,在你的心中,我可有地位?」不應該是這樣的。瑪利亞說出了心中所想,她不是以責備的方式來表達。她只說出自己的難受:「你為甚麼這樣做?你不知道我與你父親正痛苦地找你呢!」她並沒有把那份難受推諉在耶穌身上。我們在還未弄清事情的真相前,不要立刻判斷誰是誰非,先講出自己內心的感受。但這是多麼困難地去講啊!我們很容易判斷為別人的過失,相信是對方的言語使自己不悅,把一切的責任諉過他人。結果如何?對方必然不高興了。有時我們還加上「你日日如是、你餐餐如是」等這些概括的句子,所以我們用詞要小心,因為若對方曾經有一次不是如此,他便可以推翻你的言論了。瑪利亞的行為很值得我們學習。這個「聖家」的家庭並不是沒有問題存在,祈禱的家庭都有着他們的問題,不過他們「向上」,他們有上主與他們在一起。

第二篇讀經《若望一書》提醒我們,我們的家庭最終是走向上主、我們的父,我們是祂的兒女。這點是非常重要的。剛才我提及家人對我們的人生旅途是很重要的,我們應建立一起上去、親近天主的習慣。為甚麼?雖然我們在家庭裏要學習彼此相愛,但我們的能力確是有限,我們的愛是很薄弱的,當我們付出愛後,便會計算:「我愛你這麼多,你可有同樣地愛我?為何是要我付出?為何又是我做?為何總是我先向你道歉,而不是你先道歉呢?」很多時候我們與家人的爭拗都由此而起,若我們一同走到上主那裏,便體會到最終我們每一個人、整個家庭都得走到天主那裏才是圓滿的。

我們要明白,無論丈夫、太太或子女都不是天主,他們是有限的人,我們不應將所有的盼望及期待,全都放在他們身上。若認為自己的丈夫、太太或子女們應該完全明白及體諒自己,那樣便會感到很失望了。不可能是這樣!因為他們不是天主,不僅他們不是,連我們自己都不是啊!我們很想愛家人,但很多時都會跌倒、做不來及軟弱,所以我們更應一起「上去」,走到上主面前,跟「聖家」一樣,建立這些良好的習慣。這就是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一句很奇怪,但又非常好的話:「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!」這提醒我們要建立慣例,靈修的、一家人的慣例、祈禱的慣例,「上去」是走到上主面前,「上去」是困難的,但是讓我們上去,因為上主在那裏。

「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!」是來自哪部福音?《路加福音》。今年是丙年,但由於「聖家節」必會選用這段章節,這金句來自《路加福音》2章42節,242。希望較容易背誦,也較容易幫助大家建立靈性的習慣。大家記得嗎?好像不太容易記得呢!不打緊,我再背誦多一次,然後大家一起背誦吧!非常好!每星期背誦聖經金句,可能是我們堂區團體的慣例,希望我們常常親近上主的說話,願上主的說話成為我們的力量。

現在讓我們靜一靜,默想「聖家」給我們的榜樣,祈求上主祝福我們的家庭,引領我們的家庭。

德3:3-4,14-17
詠128:1-2,3,4-5
哥3:12-21
路2:41-52

©夏志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