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目介紹

丙年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(2019年7 月21日)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夏志誠主教

過了一個多月,我想我們都很疲累,無論你在昨晚有否出席甚麼集會,或在今天下午會否參加遊行,但我想我們的心都是疲累的。究竟還會持續多久?究竟香港要這樣走下去,還要走多久?我相信每一個今天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有同樣的問號,亦同樣非常擔心。

看看今天的香港,我覺得就像第一篇讀經,來自《創世紀》,敍述三個人在曠野裏行走;不知是否跟香港人那樣在曠野的路上行走着;沒有任何支援,看不到甚麼出路,不知還要走多久,但忽然看到在遠處有棵大樹,他們便走到這棵瑪默勒橡樹旁。亞巴郎暫居住在那裏,是半遊牧民族,他牧放羊群和牛群。半遊牧民族的意思是只在某段時期居住在那地方,當牲畜把草吃光了,便遷徙到別的地方去,他們不是每日住在不同的地方,而是在同一地方居住數個月而已。亞巴郎接待了那三個人,讓他們休息及為他們送上食物。經文裏有一句描寫得很美麗:亞巴郎「在樹下侍候」他們,意思是以上賓的方式來款待他們。我們可以想想,其實亞巴郎自己亦在旅程當中,先前已提及他是個遊牧民族,四處遊牧,而且他的心也可能很疲倦。為甚麼?因為天主曾應許他將會有一個後裔。他將會有一個孩子?可是現在兩夫婦已上了年紀,仍無兒無女,他還需要等待到哪一天呢?希望從哪兒可獲得?亞巴郎和撒辣兩夫婦好像在一個乾旱、沒有希望的曠野裏行走着,不過不同的是,在《創世紀》的這段記載,讓我們看到亞巴郎不是停留在自己的痛苦裏,不是日思夜想的只想着天主如何幫助他們:「我們年事已高,越來越沒有希望,生育年齡已過。如何是好?」亞巴郎和撒辣並不是這樣,他們懂得接待其他人,能夠看到別人的痛苦和需要。這三個人在路上遇到困難,亞巴郎和撒辣很可能覺得:「應該伸出援手,否則,不知道他們三人會否因缺水而死亡;自己有能力的,便幫忙吧!雖然自己的問題仍未能解決,還有很多問題纏繞着自己,不知如何解決,不知哪裏有希望,不過,幫忙這幾個人又有何難呢?」於是亞巴郎盡心盡力地幫助他們。

在古代的社會裏,人很重視「接待」。可是不知何解的,現代社會進步了,城市的人卻不太重視接待。記得我以前陪伴母親探訪親戚後,離開時真的很「辛苦」。我們慣例會帶上手信探訪親友,但他們總會「搭籃」,即回禮。譬如你送他五個橙,他會回贈兩個,而母親總是推辭着,如此這般擾攘多時,那時作為小朋友的我感到很煩悶,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做,何不爽快的收了便算吧!相反的是,現在神父希望探訪教友也不行,因教友常以家中凌亂作推辭的藉口,或是認為神父既然這麼關心自己,倒不如請神父外出吃飯吧!實在有種不能進入他們家門似的感覺。不曉得你們露德聖母堂有否出現這情況?

接待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你需放下自己的掛慮和憂心,以對方為先、為重。若你們能以這觀點來理解今天的《路加福音》,便會發現瑪爾大的問題所在,雖然歷史上有不少人解釋瑪利亞坐在耶穌腳前是較為理想,而瑪爾大則忙東忙西的,她應該學習妹妹那樣聆聽耶穌。但按現實來看,若所有家庭成員都跟瑪利亞那樣,又有誰來準備食物呢?真的不行啊!總要有人做事,所以問題不在於有沒有人做事,而是在於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」。那是甚麼?耶穌以這句話來提醒瑪爾大。若以現代的語言來說:「毋忘初心」。這句話好像帶點政治意味,但請大家不要與政治扯上關係。耶穌提醒瑪爾大要「毋忘初心」——注意她為何要請耶穌到訪她的家?不要忘記接待的原意。請再留意瑪爾大說了甚麼,她把耶穌牽扯於其中,反問耶穌可有介意她的妹妹沒有幫忙做事。當時的瑪爾大正忙着煮食,相信因為她是大家姐,有照顧家庭的責任,所以較主動及外向。需知道耶穌不會獨個兒到訪,必會帶上祂十多名的門徒們,肯定有很多工夫要辦。可是,她見到耶穌後,說怎麼樣的話?她埋怨妹妹不做家務。「看來是」。我為甚麼這樣說?其實跟客人傾談,是否屬於接待的一種方式?是的。譬如:你邀請神父到家中吃飯,但你們一家人只顧在廚房裏忙,讓神父獨個兒看電視,這樣合適嗎?理應至少有一個人來陪伴他,跟他傾談。事實上,瑪爾大和瑪利亞都做着同樣的事情,就是接待客人。可是問題在哪裏?瑪爾大作了比較,她認為妹妹沒有做事,而且她沒有告訴妹妹、沒有要求妹妹幫忙。她怎樣做?她向耶穌抱怨:「主,祢不介意嗎?」她把耶穌牽扯進來,難道要作為客人的耶穌來管你們的家事嗎?為你們判別誰有道理?這是不對的。這不是接待客人的方式,也不是應有的態度。所以耶穌以這句說話來提醒她: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」——「毋忘初心」。

各位兄弟姊妹,個多月以來,我不知道你們是「黃、藍、深黃或淺藍」,但我相信只要是有心的人,都會感到很難受、很不開心。這種不開心、難受的情緒恐怕都影響着我們很多的人際關係,如與家人的關係,如善會、團體中兄弟姊妹的關係,會因某些組員的帖文而退出通訊群組,退出善會,甚或不再返堂區。各位兄弟姊妹,我們應要「毋忘初心」。我們的初心是甚麼?我們是甚麼樣的團體?我們這家人為何聚在一起?我們聚在一起並不是因為大家有同樣的政見,我們一起來到露德聖母堂,不是因對政府有同樣的觀感。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」。也許你會說:「是的!我知道,但這確實是非常暴力、很不對的,我要發聲。」對!你應該發聲,把情緒表達出來,不應壓抑着。否則,會爆發的!但也應注意,不要讓情緒轉變成仇恨。若把情緒發洩出來,都是我們可以接受的,但我們應以寬敞的心、開放的心來聆聽。也許兒女與父母的意見並不一樣,連我跟青年人的都不一樣,我已是幾十歲、屬年長一族,但也應聽聽他們的心聲,讓他們知道我們是擔心他們的安危。若他們已是成年人,也沒有甚麼辦法了,因為我們不能捉緊他,這實在是令人非常擔心。或許,作為青年人,也可跟父母們傾談,不可強迫他們與你們的思想一致。可是,我們是一家人,甚麼是最重要?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」。真的!我們是一家人、一個教會,甚麼緣故叫我們聚在一起?現在是很嚴峻的時刻,不僅是為香港社會,我看到的是我們每個人到最後,在我們的生命裏面,甚麼是最重要的?我不曉得這局面將會如何發展,我希望有改善、有改變,我們都祈禱,期望着,但若外面的環境沒有改變,至少我們的心境,要有所改變,「尋回」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,加強我們一家人的連繫、一個教會的連繫。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」,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面對所有的風浪。

各位兄弟姊妹,我已多次重複這句聖經金句,你們可記得是甚麼?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」,來自哪部《福音》?《路加福音》。第幾章?第10章。第幾節?第42節。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」《路加福音》10章42節。大家記得嗎?我的信德很薄弱,請大家一齊背誦吧!

讓我們靜一靜,回到主的跟前。特別把個多月來,面對自己可能有點兒過了份、說錯了話、或許未曾完全瞭解事情、情緒過頭了等等,任何事也可以,但都不打緊,來到主的跟前,聆聽祂向我們說: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」,就是這份彼此的相愛,讓我們求祂賜予我們力量。

創18:1-10
詠15:2-3,3-4,5
哥1:24-28
路10:38-42

©夏志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