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目介紹

乙年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(2018年7月15日)夏志誠主教

福音明顯地講述耶穌派遣宗徒們出去宣講道理,叫人悔改。這是一段有關傳福音的記載,亦讓我回憶起當初自己是怎樣接受福音。我不是在嬰兒時候領洗的,父母親也不是教友。我在中學時,入讀一所天主教學校,在那裡認識了信仰,之後才領洗。所以我一直非常感激一位從內地來的修士,因為他創立了那所學校。所以,為我來說,他是我的傳教士,同樣因著學校裡的教友老師,他們把福音傳揚給我,之後我參加學校的聖母軍。當時的聖母軍做很多傳揚福音的工作,還記得我曾參與探訪同學的工作,在小息時,擺放與信仰有關的書籍,供同學借閱,也舉辦活動讓同學參加,向他們介紹信仰,有些同學亦因此而領洗。所以,能夠走到外面宣講,使人悔改是非常重要的!後來我進了修會,成為神父後,反而少了機會到外面宣講,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遇見教友,如舉行彌撒或開會,都是與(信主的)兄弟姊妹在一起,所以可以說是倒退了。

主耶穌派遣門徒往外宣講福音,使人悔改。我覺得這幾個字很有意思。就傳福音來說,第一件最顯明不過的事就是要「走出去」,不能夠只是坐著,所以教宗方濟各在上任不久,在2013年就出版了《福音的喜樂》勸諭。他鼓勵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「走出去」,就是離開聖堂,到外面與別人相遇。這裡有一個象徵的意義:我們坐在屋內,會感到很舒服,不但有椅子、燈光、空調等,還有很多友善的兄弟姊妹。假若要走到外面,卻不知道是怎樣的環境,或許正下著雨,而剛好這幾天偶然也有驟雨。外面是象徵著充滿挑戰和冒險的情況,不知道會遇上怎麼樣的人或環境,但主耶穌卻偏偏告訴我們「要出去」,需要離開這裡,才可遇到其他人。若留在這裡,接觸到的都只有「自己人」,正所謂「塘水滾塘魚」。不應該是這樣的!我們的福音訊息應該與別人分享,才會產生力量,故此我們要走出去。請大家再看看第一篇讀經,它講述天主召叫亞毛斯。亞毛斯本來不是先知,他只是個剪無花果樹及放羊的人,但天主召叫他作「先知」,叫他離開那安全和舒適的環境。

各位兄弟姊妹,請大家也想一想:我們也要離開,要出去。出去為的是什麼?是為「進入」。進入哪裡?進入「人的心」。我們看看今天香港人的心是怎樣?是充滿著害怕、不開心、空虛,甚至是絶望,不知未來是怎麼樣,充滿人與人之間的懷疑、不信任、猜忌、疏離。他們確實需要聽到福音,但不只是聽到,主耶穌更說我們要出去宣講。讓我們看看剛讀過的《馬爾谷福音》第6章,耶穌有沒有教導宗徒出去時要怎樣宣講道理?或講述什麼教義?耶穌沒有說,一點也沒有說,祂反而要求門徒應該怎樣生活,就是叫他們兩個、兩個出去,不需要帶這樣或那樣東西,卻要帶這些、那些,也叫他們去到那裡,就住在那裡。耶穌要求他們活出福音,而不是空口說白話。所以,各位兄弟姊妹,請不要告訴我:「我沒有修讀什麼課程,或者我不懂這又不懂那。」才不是這樣的啊!耶穌要求我們首先用自己的生活來宣講福音。也許我們年紀較長,亦不太懂得說話的技巧,或有些事是自己辦不來的,甚至有很多病痛哩!但若以信仰的角度來看,我們應該要怎樣面對病痛?我們可以終日怨天尤人,但也可以是平靜、平安地面對,甚至是開心地去接納這些病痛。我們還可以分擔別人的病痛,例如當別人患病,我現在就明白多一點了,可以安慰他們,因為我倆都是同病相憐。這確實是不簡單,這就是為主作證、這就是宣講了!是嗎?耶穌吩咐我們出去宣講,透過我們的生活,甚至透過我們的不開心轉化成為開心的;別人難以接受的,於我們而言,卻是容易接受的。這就是宣講了,也就是出去宣講了!若我們真的這樣去宣講,我們便會使人悔改了。悔改的意思不一定是說:「你是錯的!你應該趕快去信主吧!」或許包括說這些話,但也不一定就是這樣說。更是可透過我們生活的見證,讓別人看在眼內時能體會到:「原來是可以這樣做的!原來患病也可以是開心的;原來當子女回家時,我們不一定要囉囉嗦嗦,而是可以開開心心地吃頓飯。」這就是悔改了!當他們認識多了,知道生命是可以有意義的,是可以獲得提昇的!因著你的緣故:你是他的鄰居、朋友。是嗎?就是這麼簡單地「出去宣講」、「使人悔改」!

「出去宣講」、「使人悔改」是今天主耶穌派遣祂的門徒、吩咐他們要做的事,也是主耶穌今天派遣我們出去做的事,我們也有很多朋友、鄰舍。為什麼我們返聖堂?為的是聆聽主耶穌的聖言,領受祂的聖體聖血,然後獲得力量,可以離開這裡,不用害怕,「出去宣講,使人悔改」。很簡單的八個字——這八字真言是來自剛才讀的《馬爾谷福音》第6章12節,是很容易記著的。也許大清早大家還未吃早餐,但我也跟你們一樣的,現在就讓我先背誦一次,然後大家一起背誦吧!

讓我們靜一靜,聆聽耶穌此刻在我們的耳邊說:「出去宣講,使人悔改。」讓我們聆聽祂的聖言,在心中回答祂,我們將如何做,如何回應祂。

亞7:12-15
詠85:9-10,11-12,13-14
弗1:3-14
谷6:7-13

©夏志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