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目介紹

乙年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(2018年8月5日)夏志誠主教

我們的朝聖旅程已經來到最後一天,大家或多或少在這最後一天,會有些依依不捨的感覺,因為快將完結了。為什麼說是或多或少呢?因為我們已經離開家人、香港有一段日子了,總有點記掛吧!雖然這裡的食物也不算不好吃,不過還是會想念中國菜的味道,一想到香港的食物真美味,就有點思鄉了。讓我們回顧一下曾經吃過哪些食物?也是頗多的!吃過多少款意大利麵?有很多!真沒想過同樣的東西竟然可製作出這麼多的款式來,例如有闊條、通心、卷狀等等。我們又吃過多少款甜品呢?真的想不起那麼多了!當中有些甜得有點膩,有些確實又很好味,希望可以多嚐一點點。而且我們也想像不到竟然可以這樣製作的。我們又吃過多少款雪糕?多少款味道?你們當中可有人每天吃雪糕?應該沒有吧!至少昨天應該沒有吧!也許有人在活動結束後,出外品嚐一下,想著離開前多吃一點也無妨!這是無可厚非的。廣東人有句俗話說:「搵食!搵食!做得那麽辛苦,搵來自在食罷了!」

今日的群眾都是以這樣的心態前來尋找耶穌,看似是很神聖的樣子,但耶穌很快便識破他們,指出他們不是來找祂的,他們來的目的只是為了要吃飽,想著有免費午餐而已。這是今天《若望福音》第六章所講述的。接下來的數個主日,也是讀《若望福音》的第六章。原因是今年要讀《馬爾谷福音》,但由於《馬爾谷福音》的篇幅較短,所以教會從《若望福音》第六章,即「生命之糧的言論」裡,抽出數段經文,加插入這年度的選經裡,因此教會在隨後的幾個主日,反復地跟我們講述什麼是「生命之糧」。

當談論生命之糧,我們很快就聯想到是講述「聖體聖事」,這可以是正確,但也不完全正確。意思是「耶穌是生命之糧」超越了「聖體聖事」。當然「聖體聖事」是耶穌基督將自己的生命恩賜給我們,但不只是「聖體聖事」,應該是多方面的恩賜。希望我們在這個旅程裡,都能體會到這一點。當然我們每天參與彌撒,那是一個高峰。不過,我們不僅在彌撒裡才可與天主相遇,還有在與兄弟姊妹的相處裡、小組分享的時候等等。我知道你們在小組分享時,偶然會擦出火花,例如有人很坦率地直斥他人的不是,但有人亦因此而有所反省和轉變,又或者體會到其他兄弟姊妹的關懷。這都是耶穌自己透過我們周邊很多的人、發生的事,與我們相遇;或者你們偶然會因為我的一些講解而感到觸動,這實在是天主自己透過這些說話來打動你們。在朝聖裡,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,但我希望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,最後都能幫助我們到達耶穌那裡。

福音記載群眾尋找耶穌。開始時,他們的動機不是那麼好,是屬於較為現世的心態。我也不知道你們出發前,是抱著什麼動機前來,可能有人是想著學習方濟的精神,有人是想藉著這假期來休息一下,這能夠基於很多不同的動機。俗語說:「一個人幾條心未為多。」人的動機是很複雜的,很少是很單純,只為著一個原因。不過,耶穌總有祂的方法去帶領那些群眾成長!再看看當時的群眾。在初時,他們怎樣稱呼耶穌?他們稱耶穌為「辣彼」。「辣彼」即「師傅」的意思,那是指一個很熟悉聖經的人,在舊約裡是指很熟悉經書的人。這人在講論道理或其他言論時,都會說得很動聽;在道德方面,他可以帶領人們成長。在群眾的眼中,耶穌只不過是辣彼而已,祂是在人的層面上說道理。以今天的說法,就是說耶穌如同中國的孔子、孟子,他好像是一個出色的演說家或教育家。可是,耶穌不只是如此。耶穌願意帶領他們更上一層樓,提升他們,於是跟他們說:「你們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,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。」 「人子」是哪一位?就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,祂是來自天主聖父。耶穌希望能提升他們多一點。群眾認為,既然耶穌希望他們相信祂是來自天主,所以他們問耶穌:「我們該做什麼,纔算做天主的事業呢?」

昨天晚上,你們分享時說:「這次朝聖之旅,感覺很良好,有很多得著。」當然你們沒有說出較為負面的看法,但我不排除大家仍有不滿意的地方,總不可能每位參加者都認為是100分呢!既然有這麼多人一起生活,無論在安排上、對同行的兄弟姊妹或食物方面,總會有些不協調的地方。不過,大家都包容了。這一點是我明白的。為那些有體會的人,覺得這次朝聖真的很好!大家想到,既然同行了十多天,現在踏上歸途,返回香港後,我們應做些什麼才可以延續這麼美好的體會、這麽深的經歷?當時的群眾同樣想著「我們應做些什麽事?」但耶穌告訴他們,並不是要做什麼事。很多時候,我們只想著要做什麼事,但事實上,不是做什麼事。首先是要順從耶穌基督,即是要敞開我們自己。不只是「做」!若只想著做某些事,我們便是想要掌控,便是要把握,認為自己做了某件事情,便可以操控了!是嗎?或許大家覺得相處得很愉快,於是計劃回港後,每月聚會一次。這樣是很好的,不過,我可以保證將來的聚會必定不會如同現在那樣,因為這裡是一個特定的、有些抽離的情況,是因為你們離開了香港,帶著既興奮、輕鬆,又愉快的心情來,其中有很多經歷,並且妥當安排了各項事情,當中有很多事情是製造出來的。將來環境改變了,我們不可以再製造一模一樣的,況且「經驗天主」是不可以製造出來的。或者有人說:「到過拉維納山後,覺得非常良好,決定明年再來一次!」確實有些人曾到這地方,但他的感受會否跟今年的一樣?一定不會吧!因為我們不可以掌控天主,我們不可以複製已做過的事,像那年的一樣:吃同樣的東西,閱讀及聆聽同一的讀經,我們不能於相同的時間,再到那裡。天主不是這樣的!天主是完全自由的,祂不會讓我們控制。所以我們應該順從祂。那我們應該怎樣做?就是要開放自己,將自己託付給祂。託付給祂什麼?就是應該信賴祂的慈愛!相信無論遇到什麽境況,祂的「愛」就在這裡。耶穌願意邀請群眾在這方面成長。讓我們再看看福音,群眾開始成長了!按福音裡後兩段的記載,群眾說了些什麼話?他們怎樣稱呼耶穌?他們不再稱祂為「辣彼」,稱祂作什麼?稱祂為「主」。這裡看到有信任了! 群眾就向主祈求說:「主!你就把這樣的食糧常常賜給我們罷!」

那麽,主給他們一個最後的要求、邀請。由這段福音到下一段,是講述他們開始選擇是否要邁向這一步。這一步是什麼?就是承認及接納「耶穌是生命的食糧」。什麼才是生命的食糧?請看看第二篇讀經,保祿給我們解說了。他說:若你是從基督那裡所學的,如果你們真聽過他,按照在耶穌內的真理,在他內受過教,那會怎麼樣?怎樣知道你自己已接受祂?就是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。以我們今天的說話,就是「你要消化祂、接納祂、體驗祂、體味祂的甘飴。」我們有時也會說這些與食物相關的詞語。昨天,有些兄弟姊妹沒有吃飯,原來是可行的。「耶穌是生命的食糧」,即祂那份與你同在的力量是可以使你飽飫,讓你不需要吃東西。當然僅是一頓而已,在晚上才多吃一點作補充吧!不但只是這樣,若我們沒有這份被揀選、被愛的體會,我們所吃的,會變得沒有什麼味道,而我們的生活,也不會有什麼動力。好像有些人是吃得好、穿得好,生活卻像行屍走肉那樣。

「我就是生命的食糧。」這次朝聖之旅帶領我們走到耶穌那裡,體會到唯有祂,才能滋養我們的生命;唯有祂,才能給予我們生命的活力。怎樣才可看到自己有沒有呢?讓我們回到香港的時候,留意自己怎樣與人接觸交往,留意自己怎樣祈禱,留意自己的熱誠有沒有讓主來燃燒,讓主的活力來到自己的心裡,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。

「我就是生命的食糧。」讓我們再次背誦這句話。來自哪部福音?《若望福音》6章35節,即最後一節。在這段朝聖的日子裡,我們每天領受聖體。或許我們當中有些人沒有這種經驗:每天參與彌撒、祈禱、聆聽聖言、領聖體。也許回到香港後,未必可以時常做到,但我鼓勵你們最少每天祈禱,若聖堂就在附近,就去參與平日彌撒,這是一種很好的靈修操練,是一種練習。

昨天我們的讀經是描述「耶穌顯聖容」,門徒在山上體會到很多經驗,很開心地說:「我們在這裡真好!」但接著,便要下山了。正如我們朝聖之旅一樣,快將結束,我們要下山了。在山下,天氣很熱,還有人聲的喧嚷,但是人生就需要經歷這些,我們不可以常常離開自己所處的環境。想問問大家:耶穌在哪裡真正顯聖容?究竟是在山上?還是在山下?耶穌在哪裡較容易顯示祂的光榮?是在祂創世時顯示祂原來已有的光榮?還是在平凡裡、在世俗中隱藏祂的光榮,反以一個謙卑、貧窮而且平凡的面容來展示祂的慈愛?哪一個更為容易?哪一個更能展示天主對我們的愛呢?所以,我覺得朝聖是一個縮影!讓我們把朝聖所體會的經驗帶回去,在每天看似平凡的生活裡,發現耶穌的面容,在那裡繼續領受耶穌基督,讓祂真正成為我們的生命之糧,這樣我們的信仰生活才是真實的,才是有力量的!讓我們再聆聽耶穌這一句話:「我是生命的食糧。」《若望福音》6章35節。

(讓我們祈禱:)主耶穌基督,懇請祢在這時幫助我打開我的內心,特別是在這個朝聖旅程快要結束的時候、特別是快將離開拉維納山的時候,我們快要下山,我們需要返回香港,回到我們的家庭、工作崗位、兄弟姊妹當中。但願我們在這個旅程結束之後,都能帶著一個新的目光、一種新的精神——「方濟精神」,回去看我們的家人、同事、親人、朋友及兄弟姊妹們。雖然他們沒有改變過,但願這個朝聖旅程使我改變、使我吸收更多的「方濟的精神」、消化他的精神,偕同他一起,以耶穌基督的目光,來看我的家人、同事、我所認識的朋友以及所有兄弟姊妹,偕同他們一起,懷著耶穌基督給予我的活力,願意我與他們更好、更多地分享祢的慈愛,在祢的慈愛中,喜樂而有活力地繼續走我人生的路途。慈愛的主耶穌基督,我深信祢就是生命之糧,祢就是我的生命食糧,懇請祢現在來滋養我,給我力量。我們這樣向祢祈禱,因為祢是天主,永生永王。亞孟。

出16:2-4,12-15
詠78:3-4,23-24,25,54
弗4:17,20-24
若6:24-35

©夏志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