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重點 (愛的喜樂》91-92 )

  • 「含忍」不僅是「忍受一切」,更重要的是教我們「緩於發怒」。正如天主對人的「含忍」流露於祂對罪人的慈悲,不斷給罪人悔改的機會。天主總是給人時間的,對人充滿耐性,即使人有很多不盡完善的地方,祂仍以寬忍對待人,常以慈愛喚醒人悔改。
  • 我們也要讓這忍耐在內心扎根,明白凡事不是由自我中心出發,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。所以,在這一切事情上,我們實在需要「愛」與「同理心」。
  • 的確,「含忍」之心,讓我們領會即使對方待人處事的方式與我所期望的不同,也會接受這個人是這世界的一部分。

試想想⋯⋯

在堂區的主保瞻禮慶典上,各個團體都希望為自己的團員預留「充足和有利」的座位,例如聖詠團覺得需要多留座位給團員領唱;輔祭會因為所有輔祭也要出席,希望預留位置給他們;讀經組及送聖體員都希望所有會員一起參與。然而,禮儀服務員卻希望騰出多一些位置給教友。最後大家都在禮儀組會議上各不相讓,甚至怒從心起,又或抱著失望而回。

團體成員為自己的小組謀福利,實屬無可厚非;善會之間出現爭拗,也似乎難以避免。但團體利益豈只着眼於一個小團體的利益?

檢視反省

  1. 堂區是一整體,大家都在不同崗位上為同一的天主工作。我是否願意忍耐,先抱著愛與同理心,放下己見,聆聽他人的見解,明白大家都渴望參與堂區主保慶典,於是一起找出最適切的方法來為堂區服務。
  2. 勸諭說:「每當我們要人與人的關係應當是盡善盡美的,以為人應當是完美無瑕,或是自我中心地盼望事事順心如意,問題就出現了。」我有這份不設實際的期望嗎?
  3. 在堂區的生活裏,我是否願意去體會「緩於發怒」的力量?以此來幫助自己能冷靜地去處理當中的爭拗。
  4. 在考慮團體的需要時,我能否在「愛與同理心」方面成長,學習以不同的角度思考,好能在共議之下,為堂區整體釐訂最好的處理方案?

一起祈禱

慈愛的天主,祢不斷以愛引領和扶持著我,雖然我還是有很多軟弱和不足之處,但祢仍緩於發怒,並時刻透過不同的方法喚醒我去悔改皈依。上主,我也感謝祢讓我在堂區內使信仰生命得以成長,願祢繼續照引我,使我能努力活出仁愛,懷有含忍之心去面對不同意見,亦以同理之心去接納和欣賞他人。因我們主耶穌基督之名,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。亞孟。